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各国政府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5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电子政务的积极探索,到现在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如何?下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的成绩
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完善,软硬件设备投资逐步增加
目前基本建成了覆盖市--区--乡镇、社区的计算机三级宽带网络平台,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数据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大基础网络,构建了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和业务应用三大支撑体系,建立了业务管理、办公管理、政务协作、公众服务四类应用平台。
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度、利用率和满意度逐步提高
随着电子政务在政府工作当中的不断运用,网上办事功能不断得到充分的利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正在不断提高。来自我国多个地区的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人民群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不仅受到网站的技术与安全的影响,同时还与使用者的自身素质等因素有较大的关联。现阶段部分地区已经开展针对电子政务的培训班,从而使得人民群众能更加方便的利用电子政务。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运行体制、预算体制不完善,组织机构缺乏落实,职能配置及其运行方式不明确。
二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开发利用的水平低。由于受我国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已建设的应用更多的只是处在传递政府信息和办公室自动化等低层次、简单应用上。部门自成体系现象严重,跨部门应用系统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孤岛”。大多数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被牵头部门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达成共识,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明显,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人为地割裂成了一个个“孤岛”。
三是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
四是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电子政务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