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深圳已建立跨境电商商品追溯体系,消费者扫描贴有追溯标签的二维码,可查询商品的相关信息。图为深圳前海的一家电商实体体验店。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深圳跨境电商平台不断增多,商品种类也日渐繁多,然而近三年来针对此类产品质量进行安全监测的结果却显示,总不合格率接近三成。在今年深圳两会期间,熊永强等13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关于对深圳自贸区跨境电商平台商品安全进行监控的建议”,引发外界关注。
8月7日,记者从深圳海关(原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前海管理局等部门回复代表的建议中获悉,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深圳)分中心已获批准设立,目前深圳已建立跨境电商商品追溯体系,消费者扫描贴有追溯标签的二维码,可查询产品的相关信息。
不合格化妆品检出禁用成分
熊永强说,2014年深圳实现进出口交易额3461万美元,2015年达到1.9亿美元,增长近6倍。“其中,前海湾保税港区备案进口商品达36603品种次,同比增长138倍;累计入区货物1244批次,同比增长38倍;入区货值10.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倍;完成订单并进口邮包1013.47万单,同比增长近201.3倍。”熊永强说。
而截至2017年9月30日,深圳共备案跨境电商企业570家,备案商品125800种次,主要包括化妆品、食品、一次性卫生用品等,“如今入区跨境电商产品逐步呈现种类多、数量少的特点”。
熊永强表示,由于政策处在真空期,监管的标准、政策仍在完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跨境电商商品已出现一些监管问题。“从近两年深圳地区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监测情况看,2016-2017年度,对来自面向深圳地区销售的主要22个跨境电商平台和经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备货仓库的451批次各类产品监测结果看,451批样品总不合格率为26.16%。”熊永强说。
其中,跨境电商CCC产品的抽样样品涵盖了16个国家或地区,包括儿童推车、儿童玩具、家用及类似用途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等,不合格率为39.25%;工业商品采购自16家跨境电商平台,涵盖19个原产国,共62个品牌,不合格率为7.27%。
化妆品抽样样品则采购自7家主流跨境电商平台,涵盖12个原产国家和地区,全部为护理类化妆品,标签标识不合格率为100%,包括“没有或错误标注保质期或限期使用日期”这种情况。而其他质量安全项目总不合格率为33%,包括“含有我国禁用成分、未允许用作化妆品原料的成分或成分未完全标示”等情况,还有个别样品出现菌落总数超标。
熊永强认为,深圳应尽快就“跨境电商平台的监管”完成顶层设计,建立协调机制和监管部门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机制,财政也对商品监测予以经费支持。“建议按平台所在地来明确管理方式,对平台在中国大陆的,或所属公司总部在中国大陆、跨境电商平台设在香港或澳门的,均可按国家质检总局或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台的相应监管办法执行。对于平台在境外的电商,监管机构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定期发布商品质量安全负面清单,以及媒体曝光和警示消费者的形式来提醒采购者。”
此外,熊永强还建议,明确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和商品供应商的主体责任,对无法完成商品溯源的企业可考虑试行“信用风险资金池”管理模式,定期公布相关企业信用的正面和负面清单。
建立有别于一般贸易的闭环监管模式
在回复中,深圳海关(原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深圳海关”)并未否认熊永强反映的监测数据,并表示自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总计向深圳市政府申请了1500万元,专项用于跨境电商商品监测。三年总共监测样品1334批,完成44781项次的监测,检出不合格样品357批,总不合格率为26.76%。“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向深圳市申请财政拨款。目前,我们正综合前三年的监测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细化申请监测经费的监测范围和监测项目。”
深圳海关称,深圳已建成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初步实现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目前已与市市场监管委、公安局等部门的系统及电商、支付、物流、监管场所等相关企业系统进行了对接,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海关、外汇、国税等相关部门监管系统、业务系统与该平台的对接。”
针对熊永强关于“按平台所在地来明确管理方式”的建议,深圳海关称,深圳一直在探索建立“放、管、服”一体的、区别于一般贸易的跨境电商监管新模式,实现对跨境电商企业及商品的事前评估、入区申报、区内监管、出区核销、第三方检测、联合执法、事后追溯等闭环监督管理。同时,将追溯体系应用在“保税+实体新零售”新模式上,消费者扫描贴有追溯标签的二维码,即可查询商品的相关信息。
在回复中,深圳海关还透露,原国家质检总局已批准在深圳设立“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深圳)分中心”,以此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