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思维,监管与发展并不矛盾。网约车新政实施两年来,网约车创新发展得到了鼓励和规范,为公众出行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如何通过张弛有度的管理政策,更好挖掘网约车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巨大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
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约车正式纳入管理范围。随后,各地陆续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日前发布的《2018中国25个重点城市网约车包容度排行》显示,成都、三亚、无锡网约车门槛相对宽松,青岛、重庆、大连等地则较为严格。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运行逻辑:准入政策相对宽松的城市,合法网约车平台牌照获取数相对越多,舆论反馈整体平稳;准入政策相对严苛的城市,媒体和网民不断发出放宽准入制的呼声。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设置与本地状况相适宜的准入政策,既是权力所在,也是职责所系。此前交通运输部已表示,各地制定的网约车新政均在国家的框架内,“宽”“严”不同是各地结合实际的结果,相关负责人明确支持各地“因城施策,推动改革”。
毋庸讳言,一线城市基于城市人口、公共交通运量、出租车数量、居民出行方式、路况状况等综合因素考量,在网约车政策制定方面相对严苛,腾挪空间有限。从全国范围看,网约车管理更是一门艺术,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管就死。去年6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态度,“各地方、各部门要顺势而为,不要仍用‘老办法’去管制‘新业态’”。 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职能部门应当以更大力度清理和调整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等事项及相关制度,审慎出台新的准入和监管政策。
梳理这几年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生事物的强劲发展,不难发现一个基本事实,这些新业态、新模式风生水起,与研发人员的智慧、企业的魄力有关,与大众积极响应有关,也与监管部门顺势而为有关。如果管制过于苛刻,如果权力之手伸得过长,新业态就很难脱颖而出,再澎湃的创新力也会受困于严苛管制而难以激发出来。
之所以要对新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的管理柔性,原因还在于,既然是新生事物就会有不够完善之处,还可能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以及给管理部门带来管理难度,但这些都不是粗暴压制新业态的理由。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只要新生事物利大于弊,就应该尽量包容,使之趋利避害,以更大程度给社会带来福祉。
包容不是纵容,审慎也不等于缩手缩脚,无论包容还是审慎,都要建立在允许试错、鼓励创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基础之上。中央政府正在力推的“放管服”改革,正是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相结合,以取得最好效果。在此背景下,网约车平台需要继续强化内功,自我加压,公共政策也应保持弹性,在与民众互动中求得“最大公约数”,在与相关企业沟通中实现善政的最大合理性。管理者应当认真检视政策施行以后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唯有放大经验、规避教训并不断完善,网约车新政才能真正经得起推敲而行稳致远。
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思维,监管与发展并不矛盾。积极探索审慎监管和社会共治的管理格局,以科学合理的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健康发展。网约车新政实施两年来,网约车创新发展得到了鼓励和规范,为公众出行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如何通过张弛有度的管理政策,更好挖掘网约车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巨大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
随着各地政府以包容审慎监管大力完善网约车管理模式,网约车运行将更加高效、有序,网约车行业必将在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和完善城市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