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法疫苗案的发生,有作案人员的主观动机,有我国医改进程中的阵痛,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整个疫苗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疫苗行业产能过剩
依照2016年3月20日警方提供的查封疫苗品种清单进行核实,可以发现其中的实有疫苗12种,免疫球蛋白2种,治疗性生物制品1种。此次涉及到的疫苗品种清单没有一项是紧缺品种,几乎全都属于过剩品种。
其实,我国普通疫苗行业产能过剩已是行业共识。以流感疫苗为例,国内每年的需求约3000万~4500万人份。目前,国内有十几家企业在生产,其中一些大型企业1年的满负荷产能,就可以超过国内1年的全部需求,不少企业的产能闲置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国内主要的疫苗企业尚未发布2015年年报。而疫苗生产龙头企业华兰生物2014年报显示,当期疫苗制品库存量较上期增加109.72%,原因是“公司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生产量增加,相应库存量增加所致”。普通疫苗产能库存之大可见一斑。
一位生物制药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药品产能过剩,就经常会造成一些疫苗品牌押在经销商手中,甚至直到过期都无法销售出去,这直接导致厂商为了谋取利益不惜继续售卖过期疫苗。山东疫苗事件中,除了不正确储存的疫苗外,还涉及到大量过期疫苗。
小企业利润压缩
本次涉案企业沃森生物的子公司实杰生物,在相关公告中提到,“二类疫苗市场实行市场定价,利润空间较大,呈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充分竞争格局。”
实杰生物还这样分析疫苗流通行业的现状:“二类疫苗(注:此次事件所涉及疫苗均为二类疫苗)市场涌现了大量疫苗流通企业,大大释放了疫苗市场需求。然而这也带来了较大问题,疫苗流通行业总体同质化竞争严重,大量流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服务品质较差,存在明显的地域区隔,总体利润趋于下降。”
据2014-2018年中国疫苗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悉,伴随着医改不断深入,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特别是招投标模式铺开后,药品价格下调,也相应地压缩了流通行业的利润。一些小的流通企业,为了维持利润而不愿退出市场,只能持续压缩成本,最终转向铤而走险。记者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这些小企业多数没有能力或意愿去配备合理的冷藏设备,这导致隐患环生。
山东疫苗案发生后,问题疫苗不能在较快的时间内溯源,主要还是由于所涉及的流通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或是根本没有GSP资质,更没有去即时扫描药品监管码,以及上传疫苗流通数据。食药监总局在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案中查扣的药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9家药品批发企业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事实上,他们很可能是造成涉案疫苗流入非法渠道的主要责任者,而实杰生物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