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山大,急需帮扶!基层防控一线社区干部扫描

   2020-02-11 半月谈70
核心提示:当前疫情拐点未现,各地抗疫防疫形势依旧严峻。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2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发布通告,其中提出:对全市所有
当前疫情拐点未现,各地抗疫防疫形势依旧严峻。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2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发布通告,其中提出:对全市所有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人员进出一律测温,并需出具有效证件;除特殊需要外,每户家庭每两天指派1名家庭成员外出采购生活物资等。

防控措施升级以来,作为政策执行的主力军,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与压力可想而知。近日,半月谈记者走访杭州社区,倾听他们的心声。

手机24小时开机 每天处于浅睡眠状态

郦娜是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东新园社区的党委书记,她从大年三十一直上班到2月8日。该社区有5372户居民,约2万人,其中居家隔离的有64户148人。“市里出台防控升级举措后,社区更忙了。我们每个社区工作人员都是24小时开机,平均每天回复微信和拨打电话的次数都上百。”郦娜说。

既要做好15户居家隔离户心理疏导、生活保障工作,又要兜住20多户独居、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后,拱墅区湖墅街道珠儿潭社区党委书记俞慧萍的工作量增加了3成以上。

“我们社区有2877户近9000人,封闭式管理后,个别群众强行冲卡、不愿登记等情况,让我们倍感压力。”俞慧萍说,除此以外,社区老年食堂关闭后,老年人吃饭、照顾等问题也都压在了社区干部身上。俞慧萍告诉记者,10多天来,自己每天都处于浅睡眠状态,吃了促睡眠的褪黑素也不管用。

在湖墅街道仓基新村社区,记者采访社区党委书记戴静40分钟,这期间,她就接打了近30个电话,“不好意思,又有居民来询问返杭的相关事宜。”戴静已在社区工作了近10年,今年是她最忙的一个春节,“前几天,我们接到核实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晚上11点多给人去电核实,被对方臭骂一顿,我们也只能不断道歉,继续询问。”

疫情发展未可期 工作人员压力迫近临界点

记者采访了解到,层层严要求下,连续奋战近半个月、身心疲惫的社区干部面临巨大压力。

一是防控升级下,部分群众不理解、沟通说服难的压力。社区干部说,1月底以来,社区大部分群众响应政府号召不出门,在家已经待了一周了。2月4日之后,政府又出台更严格的出行管控措施,部分群众的不理解和焦虑情绪增多,一些群众由于长时间待在家,心情已有抑郁倾向,而遇到晴朗天气时,居民都想出去走走。这时候,群众频繁冲卡的事件较多,给社区工作人员带来很大压力。“我们现在就希望天天下雨,期盼疫情早日结束。”

二是防护物资紧缺,一线工作人员怕被感染的心理压力。“我们9名社区工作人员、9名保安,每天需要消耗50个口罩,现在防护物资主要靠各单位接济,口罩、消毒水、防护服、护目镜紧缺,与密切接触人员或居家隔离人员接触等,我们也只戴个口罩,没有防护服。”戴静说,“现在最怕社工人员被感染,一旦感染,整个社区工作人员都要被隔离,那社区工作就瘫痪了。”

三是突发事件带来的压力。有社区干部说,防控升级之后,按规定每户两天只能一人出门。有的群众为了想出门透透气,有躲在汽车后备箱出去的、有翻墙出去的,也有因长期不出门,心理抑郁的,这些人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责任谁担?

此外,一些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子女因防控升级,小区禁止其出入,老人得不到及时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关停后,一些老人吃饭难、医疗护理难,如果这些老人发生意外,这个责任又由谁担?

四是数据表格、问责泛化带来的压力。“现在公安、卫健、组织等部门频繁要表格数据,做好表格之后,还要工作人员手工输入电脑一遍,等于再做一次表格,做报表的压力比卡点值守的压力还大。”一名社区干部说,他们社区有个做报表的工作人员,因上面要的报表格式频繁更改、数据要的又急,直接崩溃哭了。

“检查暗访多、问责泛化也让我们压力大。例如,现在手机办公多,卡点值守的社区工作人员用手机处理工作信息时,有可能被督导暗访组认为在玩手机而通报;还有一次,督导暗访组发现社区值守人员对进入小区的居民没有测体温,要通报我们,但上面当时又没给我们配体温枪,你让社区干部怎么办?”一名受访干部说。

社区干部坦言,由于疫情战线拉长,早出晚归已是常态,他们对家人抱有深深的愧疚感。“疫情期间,母亲被查出肝癌晚期,在需要陪伴的时刻,社区一名干部主动退掉了回家的票,每天通过手机视频看母亲。”“晚上8点多刚走进家门,3岁和5岁的儿子立即抱住妈妈双腿,哭闹起来”。有些还因为得不到父母、丈夫(妻子)、子女的理解,导致彼此关系紧张,影响正常工作。

及时评估优化防控模式健全社区心理疏导机制

基层干部群众及专家表示,疫情防控应避免层层加码,需精准防治、科学防治,在不断总结优化中,追求疫情防控与公共民生保障的平衡,进而减轻社区干部防治压力,达到最优防控效果。

——总结优化防控举措,降低群众反感情绪和抵触心理。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现在有些地方的疫情防控有层层加码的倾向。比如,关闭公园、商店,禁止体温正常的外地务工人员进入小区,禁止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子女看望父母;将几万人居住的小区变成只有一个出入口,增加群众集聚风险等,这些过激化的举措不仅影响到正常的返工返岗、经济恢复、民生保障等工作,也增加了群众的反感和抵触心理,变相让社区干部的工作“艰难”吃力。

“防控持续、群众生活也要持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优化防控举措,在疫情防控与公共民生保障方面达到平衡,避免层层加码让社区干部左右为难。”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一对一帮扶社区机制,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防治行列。

北京盈科(金华)律师事务所律师严亮奇认为,社区疫情防治不能光靠社区、街道干部。他建议,疫情期间,可采取机关事业单位一对一帮扶社区机制,让更多在家抗“疫”的公务员到社区值勤服务;并广泛发动社会公益组织、群众、志愿者加入到防治行列。随着新生力量加入,连续作战的社区干部可逐步轮休,身心释压。同时,建议出台对一线社区干部的关怀激励机制,以增强社区干部抗击疫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社区心理疏导与压力释放,强化群众灾害教育和生命教育。

郦娜等基层干部表示,疫情防控升级、压力骤升下,亟须对连轴转的社区干部、宅家多日的社区群众、部分居家或集中隔离人员加强心理疏导和压力释放。有条件的小区,还可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与压力释放室,并由专业人士提供专门服务。

同时,加强群众的灾害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防疫知识,提升各级干部群众的科学素养,防止“草木皆兵和麻痹大意”两种不良倾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lee2016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常见问题  |  隐私政策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