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针对近期公众较为关注的“媒体报道中国出口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疗物资出现产品质量等问题”进行回应,称从目前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些报道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对于消费券,高峰表示,目前已有7个省20多个地市组织发放了多种形式的消费券,激发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回补,在短期内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后期消费将逐步恢复,疫情不会改变我国消费长期稳定和持续升级的发展趋势。”
消费券乘数效应“威力大”杭州带动消费23.7亿元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南京、杭州、湖南、济南、青岛、重庆、东阳等多个省市都撒下了花式“消费券”,且优惠力度不小。例如重庆市渝中区发放消费券是专门针对住宿、景区、电影、咖啡、购物、美食及图书7大类,电影券可以满30.01元减30元,美食券则是满200元减100元,咖啡券满15.01元减15元,深受消费者欢迎。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此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发放消费券是通过补贴的方式来刺激消费,释放需求,从过往经验来看,一般消费补贴政策短期内会带动消费增长出现新高,特别是在消费券主要支持的领域,不过,消费券并不是“普惠”的,而是哪里需要补哪里,对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发放消费券,促使它们更快恢复。
高峰公布的一组数据也显示出消费券的“威力”,杭州发放的消费券已核销2.2亿元,带动消费23.7亿元,乘数效应达10.7倍;郑州首期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发放两日核销1152.4万元,带动消费1.28亿元,乘数效应达11倍。
据悉,近日随着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餐饮、旅游消费也在逐步恢复。今年清明假期,银联商务统计的全国住宿、餐饮行业日均交易额比3月中下旬分别增长11.5%和10%,约恢复至去年同期五成水平。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假期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达4325.4万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四成水平。
出口医疗物资有质量问题?中欧生产标准等方面有差异
高峰还回应了“中国出口到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疗物资出现产品质量等问题”,他表示,商务部已第一时间联系有关国家政府和企业进行核查。从目前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些报道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出现所谓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中欧在生产标准、产品适用环境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欧洲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不够熟悉,甚至出现失误。
高峰表示,“中国不会限制医疗物资出口,将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
3月31日,商务部、海关总署等三部门就发布了《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2020年第5号)》,要求出口的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等5类产品必须取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相关资质,符合进口国(地区)质量标准要求。针对已获得国外相关标准认证,但尚未取得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的情况,建议相关企业按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已经有58个国家(地区)以及4个国际组织与中国企业签署了医疗物资商业采购合同,还有71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正在与中国企业开展商业采购洽谈。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3月1日到4月4日,中国出口主要防疫物资102亿元,主要包括口罩约38.6亿只,防护服3752万件,红外测温仪241万件,呼吸机1.6万台,新冠病毒检测试剂284万盒,护目镜841万副。
第三届进博会签约报名参展企业已超千家
全球疫情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也是4月9日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大要点。根据中国贸促会统计,截至4月1日,共有30个国家(地区)因疫情影响对货物贸易采取了相关措施,共有124个国家(地区)对航班/列车/船舶进行限制。
高峰表示,(这些限制性措施)给中国外贸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物流迟滞、增加货物通关成本、商务往来和商业洽谈受阻等等,导致企业履约和获取订单难度增大。“商务部将进一步加强与贸易伙伴的沟通协调,推动各国携手合作,解除不必要的管制措施,保障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
据悉,目前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全国超过76%的外贸重点企业产能恢复率超过70%。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高峰还回应了第三届进博会的进展。
据了解,目前签约报名参展企业已超过1000家,已签约展览面积接近规划面积的60%。其中,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规划展览面积较第二届增加一倍,将重点引进药品、医疗器械、养老康复、营养保健食品、医疗服务等题材。目前,该展区已签约展览面积达规划面积的80%以上,已签约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近60家,多家企业将推出包括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体温枪、防护口罩等防疫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