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浮躁氛围下,能不为对手表象所动而静下心来默默耕耘的企业了了无几,大部分中国职业经理人所承担的业绩压力之大是无法想象的,纵使原本修养再好的人,也难免随之浮躁起来,希望短期业绩上升,为自己增值,尽快打造个人品牌、提高身价后远走高飞。高层的浮躁情绪向下传递,中基层经理人自然也倾向于采用立竿见影的方法。
浮躁的危害
集体浮躁使整个组织文化本末倒置,缺乏符合实际的战略规划,或把花大价钱请咨询公司做的整套文本束之高阁,从上到下全力倾注于短期目标、短期效益,对市场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忽视良性增长和基础工作的扎实、稳固,长期目标乏人问津,构建核心竞争力和顾客中心成为务虚的做秀。
可怕的是这种组织文化会形成惯性,因为浮躁本源自高层,除非高层高瞻远瞩有决心挤掉泡沫、把企业做实,否则企业就失去反省纠错能力,无视失败,年年重复同样的错误,一个本来大有希望的企业折腾几回也就元气大伤了。
屈云波在科龙改革,遭遇到同样的惯性作用,一边要打牢基础一边要有好看的数字,怎能让他不浮躁起来?“临阵换将”这种看似最简单、直接但未必有效的刺激业绩的方法被频繁运用,分公司经理的平均寿命一度以月计数。科龙的营销基础确实得到加强,但只是勉强支撑着业绩不下跌,要“一年小变,三年大变”谁给他时间呢?越是急于求成,基础越是无暇夯实,营销队伍貌似强大,执行力却很弱,成为阻碍企业战略实施最顽固的“魔法师”,再好的营销计划、方案一落地都消于无形,屈云波自然回天乏力。
在集体浮躁下,很难真正实现销售向营销升级。那些在非理性竞争中拼杀出来的经理人,绝大多数是业务型、销售型的人才,谈笑间搞定客户,吃喝嫖赌成风,灰色收入成为共性现象。他们从一个企业跳到另一个企业,照样潇洒一番,企业发展到底如何并不真正关心,缺少成为帅才运筹帷幄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追求,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浮躁的企业内部还往往存在着普遍麻木,第一代创业者们打天下时员工对事业的热情、激情、对本职工作的兢兢业业、对企业命运的关心已难觅踪迹,员工和部门间的不负责任、相互推诿、浪费、扯皮现象在损伤着企业肌体。为了钱、待遇和自我发展,人才开始在企业间频繁流动,为自己考虑远远多于为企业考虑。员工们不知道企业这艘航船会驶向何方,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
宏伟的企业目标和远景为什么不能鼓舞人心?人人都能来两句的企业文化到底哪里去了?标榜的战略、宗旨与使命员工接受了吗?
产生这些信心危机的原因是内部人最清楚自己的企业能吃几碗饭,当不具备相应的扎实基础时,一味在上层建筑领域花样翻新,不仅不能促进竞争力提高,只能造成竞争力的破坏和发展的停滞,陷入恶性循环,欲速则不达。浮躁的产物不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