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前8个月,我国药品类出口总额146.5亿美元,同比增长5.7%,速度明显放缓。以往化学原料药中间体是出口增长的大头,而今年的情况显示,这类产品进入了一个低增长期。
在具体重点品类的监测方面,化工协会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抗感染类药物产量同比下降12.6%,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7.9%;解热镇痛类产量同比下降3.8%,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5.7%;消化系统用药产量同比下降21.2%,出口量同比下降10.5%;重点出口大类维生素产量同比下降3.5%,供应出口增长4.9%。
增幅下降最明显的是提取物类,前8月出口总金额为2.15亿美元,同比增长-5453%,增幅同比为-274.57%。西成药和制剂用前体的出口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25%,是药品类商品出口的主要增长点。
在药品进口方面,2012年1~8月,进口类药品总额11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进口原料药类商品45亿美元,占进口医药类商品的44%。其中,化学原料药进口额25亿美元;生化生物类原料药进口额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
进口增长主要依赖于生化类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生化来源原料和制品,以及成品药物或制剂前体和配方。这两类药物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8%和58%,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42%和22%。
业内专家表示,对连续10年以上的化学原料药中间体进出口额跟踪显示,原料药类商品进口保持稳定增长,进口额的增长幅度高于出口额。以西成药为代表的进口药品带动了进口额增长,内需拉动下的药品市场对于各类型的进口药品来说都面临历史性的转变,出口原料药类增长放缓,但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医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已经是不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