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随着人们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纤维,向往穿着舒适和料理简便,为了克服纯棉织物易起皱,洗后需熨烫的缺陷,无甲醛防皱整理成为首选工艺。防皱整理是提高纤维素纤维的回弹性,使织物在服用中不易皱折并且从易皱折中复原的整理工艺。通常所讲的不皱(wrinkle free)、洗可穿(Wash and Wear)、形态安定(form stability)、形状记忆(shape memory)、免烫(noiron)、耐久压烫(DP)整理等术语含义基本相同,都是指全棉、CVC(涤棉,45/55)织物或服装经过了特定的整理达到了耐久压烫(durable press, permanent press)水平的整理效果,具备洗涤后不皱或保持褶缝的性能。
纤维素纤维容易产生折皱的主要原因是纤维受外力作用而变形时纤维素大分子链或纤维的结构单元间部分氢键遭到破坏,在新的部位上形成新的氢键,使纤维难以从变形中回复原状。关于防皱整理的原理,一般认为:防皱整理剂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官能团,它们能与两个纤维素分子链段上的羟基生成共价键交链,于是就限制了纤维素中相邻分子链的相对滑移,使纤维具有更好的回复性(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如纤维在变形状态下形成交链,就能在此形态下产生稳定的定褶效果。
棉织物经耐久压烫整理后,织物从折皱中回复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表现为DP级和回复角指标的提高,但是织物的抗张强力相应地下降。这是由于整理剂在纤维素大分子间形成的交联和棉纤维的断裂机理所决定的。交联的形成提高了棉纤维从形变中的回复能力,然而却使棉纤维在承受外(应)力时应变能力减弱,造成应力不易分散,从而导致承受外力的能力减弱,即抗张强力降低。
现在市场上的免烫整理剂是以N-羟甲基化合物为主体的整理剂。它们虽然有较好的免烫效果,但经这些整理剂处理后,都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和残留游离甲醛。甲醛对人体有极强的刺激作用,甚至会诱发癌症。为此国际上对织物含游离甲醛残留量的标准越来越严,如中国GB 18401-2001规定甲醛限量:婴儿服装为20ppm;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为75ppm;非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为 300ppm。而目前市售的低甲醛免烫整理剂难以达到这类标准,还出现退货和索赔问题。因此,无甲醛免烫整理剂倍受染整行业青睐。
性状及规格指标
无甲醛免烫整理剂DPH主要成分为多羧酸化合物,外观白色固体,pH值为1-2,易溶于温水,不含甲醛,不燃、不爆,为安全品。催化剂SHN为与无甲醛防皱整理剂DPH配套使用的催化剂,外观为白色固体,pH值为12-13。不燃不爆,无毒,为安全品。
无甲醛防皱整理剂DPH适用于棉、麻、人造棉及其混纺织物的防皱和耐久压烫整理。经其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形态记忆和耐洗涤性,无游离甲醛,防缩防皱,外观挺括,手感丰满柔软,耐洗耐磨性好,高温下不泛黄,没有色变现象。弹性可提高70-90%,强力保留率70-80%,平挺度3.5级以上。织物穿着舒适,洗涤后不需再熨烫平整,压线长久保持。
使用说明
1、 工艺配方:(工艺设计中使DPH∶SHN=2∶1,具体工艺要根据工厂情况先进行实验)
(1)DPH含量为100% (以轧液率为70%为例)
一般配方:防皱剂 DPH(100%) 80-160g/L 推荐配方:防皱剂 DPH(100%) 100g/L
催化剂 SHN 40-80g/L 催化剂SHN 50g/L
柔软剂 S-808 30-50g/L 柔软剂S-808 40g/L
(2)DPH含量为55% (以轧液率为70%为例)
一般配方:防皱剂 DPH(55%)150-280g/L 推荐配方:防皱剂 DPH(55%) 180g/L
催化剂 SHN 40-80g/L 催化剂SHN 50g/L
柔软剂S-808 30-50g/L 柔软剂S-808 40g/L
注:DPH55%规格为浓浆状物,称量前请预先搅拌均匀后再取料。
2、 工作液的配制:(以配制500升溶液为例)
首先在清洁的化料桶内加入大约300升水,搅拌加入DPH,再加入SHN,最后搅拌加入S-808,并加水至500升搅拌5分钟。
3、 工艺流程:
(1)预焙烘(pre-cure)
织物(布面pH值=6.5-7)→浸轧整理溶液(轧液率60-80%,液温:室温)→烘干(80-100℃)→焙烘(160℃×3min;或150℃×6min;)→成品。
注意事项:
A、织物等最好经过水洗,使布面干净,干湿度一致,不带碱。
B、烘干最好是热风烘干,如果烘桶烘干时,开始几只烘桶不宜过烫,以免泳移、结壳、手感发硬。
C、焙烘温度和时间由织物的厚度和密度决定。如焙烘温度160℃时,焙烘时间:32支以上的纯棉织物150-180秒,21-32支纯棉织物160秒-210秒,21支以下的纯棉织物180-240秒
D、考虑到织物品种、最终用途、设备和温度计误差等因素,建议先进行小样和大样实验,再确定生产工艺。
(2)延迟(后)焙烘(post-cure)
织物浸轧整理液→烘至规定的含湿量→打卷(外面包塑料薄膜,防止运输或放置过程中失去水分)→服装制造者裁剪成衣→高温压烫(175-185℃压烫30-40s,按要求使平整或产生褶缝)→焙烘房焙烘(160℃×3-6min;或150℃×6-12min,或140℃×12-30min焙烘时间由织物的厚度和密度决定)。
优点:织物平整,尺寸稳定,能产生耐久褶缝,缝线处可能起皱,但极少。
缺点:服装焙烘成本高。打卷后的织物在运输、制衣前的放置过程中易发生早定形,导致布卷中已存在的皱纹难以去除以及压烫形成的褶缝保持能力差。
(3)成衣整理(garment finishing)
染色后的服装浸渍整理液→离心脱水(回收残液)→转鼓烘干(60-80℃,烘干至含潮20%左右)→蒸汽熨斗烫平→压烫机压烫(175-185℃压烫30s)→焙烘(160℃×3-6min;或150℃×6-12min;或140℃×12-30min,焙烘时间由衣服面料的厚度和密度决定)→冷却(成衣出焙烘箱后,在室温中自然冷却)→包装。
优点:制衣工厂的加工对象是未经处理的面料,不像延迟焙烘工艺中加工对象是敏化的面料,不用担心发生过早定形现象。
缺点:成本高,加工过程的控制难度更高。
注意事项:
A、成衣必须经过水洗,以去除面料上的浆料助剂等杂质,使衣服干净不带碱。
B、成衣放入已准备好的工作液的浸渍槽中(浴比1∶6-12),使其完全浸透(约浸15-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放入脱水机脱水,使成衣带液控制在70%-100%。
包装贮运:50公斤塑料桶包装。室内阴凉通风处保存,防止爆晒或冰冻,贮存期一年。